齐国,自从“鲁庄公时代”公子小白上位后,在管仲的辅佐下蒸蒸日上,成为了中原地区的绝对霸主,尤其是在“伐狄救邢”和“抗狄复卫”、“助鲁复国”的活动中,帮助了被狄人灭掉的两个弱小国家复国,帮助鲁国平定了庆父之乱,齐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是双丰收。
而楚国自从楚文王死后,暂时经过了短暂的内乱,楚成王上位后在子文(斗榖於菟)的辅佐下,也开始崛起,但是此时的楚国更关心的是军事斗争,政治似乎距离他们还远一些,楚国没有伦理道德上的负担,而至直来直去,进军中原。
“齐楚争霸”的焦点就是围绕着郑国开始的。
郑国,此时的位置十分的尴尬。
自从郑国郑厉公(公子突)死亡后,郑国在之前崛起的两代首领中,已经全部的陨落,当年郑庄公创下的基业,几乎在儿子公子忽(郑昭公)和公子突(郑厉公)之间的争夺中,慢慢的蚕食殆尽。到了“鲁庄公时代”基本上沦为二流的国家,虽然顶着大国的名字,现在只剩下常年为周王室服务,而带来的一些关系残余而已,夹在北方的齐国和南方的楚国这两个大国之间,动粗肯定是不行了,剩下的只能是玩玩政治和刷刷嘴皮子的斗争了。
在弱肉强食的年代里面,实力才是决定一切的标准。
现在——
齐国,政治,军事双重高峰,齐桓公就像是天父降临人间,横空出世,一派人间天使的形象,绝对的大哥级重量人物。
楚国,军事崛起,武装到牙齿的楚军,虎视眈眈中原河山,虽然说在政治斗争中,相对于齐国要弱于一些,但是没有了什么道德和周礼的羁绊,反而更是无人抵挡;
郑国,军事急速下降到二流水平,目前只有政治上的残存点,关键郑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郑国的位置夹在北方和南方之间,腹背受敌。因此,齐国南下继续发展自己霸主地位,和楚国北上进军中原的交汇点,就是郑国。
在那个冷兵器的年代里面,地缘位置是个致命的问题,就这三个国家地理位置而言,楚国背后没有敌人,齐国身边都是小弟,郑国呢?不但要遭受南北的夹击,还有身边的死敌宋国,也不让他安生。
楚国进军中原的第一个诸侯大国障碍,就是郑国。
自从郑厉公复辟成功后,楚国就谴责郑国没有按照周朝的正规礼节程序,正式的告诉楚国,这真是太牵强了,要知道此时的楚国,并没有进入到中原的诸侯争霸中,哪个诸侯国的国君轮换,恐怕大部分都没有派员通知楚国的惯例。但是,这次可不行了,郑国要因此挨上刀子了。
其实,什么告知不告知的,就是一个借口罢了。
楚国却从此开始了一次次征伐郑国的行动,这让郑国开始感到巨大的压力,好在中原地区的霸主已经确定为齐国,所以郑国也就成了齐国必救的常规军事行动了。
明白了上面的大前提,我们就清楚了下面的一系列的行动来源了。
鲁僖公元年,公元前659年,春秋第六十四年,秋天。
楚国因为郑国最近和齐国走的很近,就再次攻打郑国。消息传到了齐桓公那里,自然要管。于是齐国、鲁国、宋国、郑国、曹国、邾国进行会盟,召开了“商量如何营救郑国对抗楚国”的国际会议。
根据会议的精神和宗旨,准备以郑国为对抗楚国的基地,展开对楚国北方边境周边,常年受到其压榨的小国的军事压力和攻势,瓦解楚国的进攻,建立抗楚的联盟组织,形成对楚国北进的包围态势。
政策对了头,果然没有费多少精力,常年受到楚国欺负的江国和黄国,就同意加入以齐国为首的中原诸侯联盟,即“北方军事一体化联盟”组织。
鲁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春秋第六十五年,秋天
齐桓公亲自出面,召集了宋国、江国、黄国,在宋国境内的现在山东曹县南部的“贯”地,进行初步的谈判,准备将原本是楚国的同盟小国,拉进了齐国的中原军事联盟组织。
两国同意加入,双方初步交换了有关的外交文件和议题,达成了良好的愿望和意见,同意放弃分歧,共同对楚,正式加入组织的外交签字和换文,定于明年秋天,在山东省阳谷地区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