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沟壑后,他注意与战友保持队列齐整,他们以疏阵而行,每队之间相距一丈八尺,便是每兵之间,相隔同样数尺。
望眼看去,周边尽是连绵不绝的号鼓旌旗,与韩铠徽一样,穿着青灰色的冬衣,戴着帽儿盔的士兵们,向两边长长的蔓延过去,他们行进时,不时露出冬衣内鲜红的长身罩甲,为他们平添了一股锐气。
冬日到了,他们头盔的内帽,也换上了更为柔软保暖的棉毛头巾,大明士卒在头盔内都要裹上头巾,明中期后,一般统一为湖蓝色的头巾,上有巾环,可将额头一圈扎住,就如普遍士民的网巾一样。
长长的队列,顺着地势,向前方起伏涌动,韩铠徽向左面看去,甲长赵荣晟,正策在马上,更左面,又有队官孙学圣,然后是别队别总的军士。
本总前方第一层火铳兵之左,是乙总的把总旗,一个精悍的旗手,持着一面丈一浪涛大旗,引领总内将士行进,一个粗壮的鼓手,走在他身旁,用力打着步鼓。
把总黄蔚,领着总部的中军、镇抚、抚慰等官,还有一些护卫等人,也是昂然策马大旗之后,千总旗帜,则在四总队列的左翼。
靖边军一部战兵八百,火铳兵与长枪兵各一,此时他们列成的队列,便是火铳兵与长枪兵各四排,长枪兵随在己部火铳兵之后。其中,前三层作战,第四层的火铳兵与长枪兵,分别作为预备队,与伤亡人数的补充。
后营与右营的将士,一左一右,总共排为八层,形成左右极长,纵深极短的阵列,加上右翼的宣府镇新军同样如此安排,又在行军之中,军阵直往两边蔓延达数里之长,两方似乎看不到边沿。
不过考虑到新军的战斗力,王斗让他们专门留了一营作为预备队。
大军往前行进,因为地势原因,一排排的队列不免有些弯曲,或是某些士卒没有对齐,这也是避免不了,只需大军停止下来,一刻钟之内,他们就可以整顿齐整。
韩铠徽看向左右两边,那边有着余部骑马的甲等军战士,后营与右营各有二部的甲等军,他们皆在各营的前部与左部,此时也是以火铳兵、长枪兵为队,每部分八层行进,各部间离了有十几步。
比起步兵,他们散得更开,速度略快,不过要保持军阵严整,也不能超过太多。大战前曾有官将建议,以甲等军先行,只是这种地势下骑马比步兵快不了多少,众将商议后放弃了。
透过前方人头,韩铠徽还看到一些火炮,行在军阵前方一、二百步。
这种地形。那些沉重的火炮颇为难行,炮营的炮手不断寻找可供经过之处,遇到难过之地,炮手们则用力鞭打马匹,或是下马人力拖拉,所以他们行军没有任何队列可言。
他们周边。有各总部的散兵出列保护。还有一些夜不收,与辎营的投弹兵护卫左右。
一路过去,地面高高低低,不过前方隐隐的,二鞑子与高丽狗的军阵旗号隐隐在望,他们摆了一个比靖边军与宣镇新军,加起来还要庞大的军阵。
韩铠徽并不在意,只要逼上前去,就可以将他们杀得溃败。唯一有威胁的,只是他们的火炮。
鼓乐声中,韩铠徽与甲中兄弟翻过一条田埂,又通过一众树木,前方有一座草屋,被烧得只剩残垣断壁。韩铠徽绕道而行,武定国则直接从断壁中爬了过去。
一甲人前前后后经过这方地带,甲长赵荣晟喝令保持队列。
眼前一亮,又是大片田地,同样的杂草密布,一些田埂深藏其中。
“向前,保持军阵!”
鼓乐中。军官们的咆哮不时传来,望眼周边,前后八层的马步靖边军战士,又慢慢恢复严整。
放眼大明。只有他们可以如此,右翼的宣镇新军,行到现在,前前后后,早不成队列。当然,这是相对靖边军而言,以外军看来,他们队列还颇为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