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泗浦到越州鉴湖走陆路约莫五百里,以江朔和独孤湘的马脚力,最多两日,就能到达,坐船绕行明州,虽然骑马的路程多了一多半,但实际并不节省时间。
凡事多是一念之差,以致人的命运际遇天差地别,江朔答应藤原清河的邀请,登上了遣唐使的海船,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使团共有四艘海船,藤原清河、大伴古麻吕、晁衡和吉备真备分别执掌四艘船,江朔感到奇怪,井真成解释道:“出海十分危险,每次出海几乎都有船翻覆,四艘船未必都能安全到达东瀛日本。为了防一沉船,所有官员、工匠、学问僧都要分开乘船,这样就算损失一两艘船,也不至于宝贵的人才全军覆没。”
江朔果然见各艘船上都有木匠、铁匠、各类制器工匠,连鉴真师徒也分作了四份。江朔早知东渡凶险,没想到东瀛人出发前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看他们每个人都面带喜色、士气高涨,完全没有前途未卜的凄惶神色,为了学习大唐,回国报效,东瀛人的每一次东渡何其悲壮又何其慷慨,江朔不禁心中有些佩服。
朔湘二人和鉴真、思讬、井真成同乘晁衡的船,他见每艘船有约莫五十几人,四艘船合计两百多人,遣唐使团共有四百余人,有一半人站在岸上,他们是要留在大唐继续学习的留学生和百工,先前所见的藤原刷雄便站在其中。
此刻西风
忽起,船上岸上的东瀛人一齐欢呼,四艘遣唐使的海船升起船帆,借着西风推送,转入江水主航道,四艘船的顺序是藤原清河船打头,晁错第二,吉备真备第三,大伴古麻吕压尾,向东疾进。
海船大约一千石,比俞大娘航船要小得多,长有十丈,宽不过三丈,海船是平底双桅双帆,甲板上只有一层,除了中间的船楼,船艉有舵楼,与普通船不同的是舵楼上安装了一面巨鼓,船艏还有一个打横的小楼,井真成说是佛龛,内里供奉的除了菩萨塑像,还有一口铜钟,大鼓铜钟名为辟邪,其实是用响声来嚇退驱散海中大鱼的。
海船要劈波斩浪,船楼又矮又小,只有航海士和船工在里面工作,甲板以下分作两层,上层是桨手,每侧不过十名桨手,一则船上没法运载太多的船工,二则大海不同于江河,海上行船全靠老天赏风,没有逆流而上的需要,故而不需要太多的桨手。
下层是数个巨大的船舱,一木板全完隔死,井真成说这叫“水密”,各舱互相隔绝开,就算一舱漏水也能保持浮力,不至于沉船,舱内以货物压仓,木箱子在船底铺成平台,所有人都坐卧都在平台上,倒也其乐融融。
此刻尚未出海,海船在江水上顺风劈波斩浪,行得十分顺畅,唐时南通尚是一江中孤岛名“胡豆洲”,远远能望见其上狼山高耸,正是出海的天然灯塔
信标,再向前行崇明岛不过还是江口一块无名沙洲而已,一千多年后那个风云际会的都市此刻还有一大半没在水下,因此海船绕到明州的路程比今日要短了许多。
船行得平稳,月色又好,众人皆立在船上赏月,思讬道:“久闻晁卿多才情,有诗人之名,离开长安时作《衔命还国作》思讬也曾拜读,其中‘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一句最为感人,今日出航如此顺利,何不借此良辰美景再作一篇?”
晁衡微微一笑,道:“敢不奉命。”他略一沉吟,缓缓吟道:“
翘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他先向船上汉人解释了“奈良”是日本国的都城,“三笠山”是奈良附近的一座山,他见唐人不解,进一步解释道:“奈良好比雒阳,三笠好比北邙。”这下汉人便都知道其意了。
东瀛人虽然能说汉语,但能理解诗词之意的,就寥寥无几了,晁衡又译作日语再念了一遍,众东瀛人这才懂了他的意思,齐声喝起彩来。
江朔道:“这诗作得似拙实巧,通篇不用典,只以真情感人,倒有些太白先生的风范。”
晁衡笑道:“没想到溯之这样的江湖游侠也知道李太白,我与太白先生神交已久,十年前在长安更有幸结伴同游。”
江朔才又想起李白,当年李珠儿和元丹丘去劝李白离开范阳,不知道他现在何处,自己前些时候
还悠哉游哉乘着俞大娘航船在江上游历,何曾想起太白先生……想到此处他不禁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