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人生>奇幻玄幻>少姝的山水 > 第21章 “想入非非”姑娘
    “他呀,玩闹够啦,非要同三婆婆一起打个中觉,估计此刻早已睡实了。”王文娟眉眼松下来,透出了几许难见的慵懒情状。

    “哥哥嫂嫂,我们在温习《尚书禹贡》哩。”少嫆小小的面孔讨巧地笑着,扶着王文娟坐下,“我也跟着学了不少。”

    “好啊,大禹的仁政,真是一时半会儿说不完的。”王文娟只管夸奖着。

    “哦,那都说了些什么啊?”子猷的眼神扫过屋子中央的棋盘,也好整以暇地坐定,显见兴味深厚,“我们来听听。”

    “自然是他治水的功绩了。”得大家授意,少嫆鹦鹉学舌般,伶俐地把方才议论复述给兄嫂。

    “经大家这么一说,《禹贡》所叙之事,源于《山海经》甚多。”王文娟笑道。

    “不错,不错。”子猷频频点着头,见少嫆停下了,便追问起来:“怎么,就这些,还有没有?”

    “还有……什么?”经他一问,少嫆结巴起来。

    子猷笑着,温和道:“试想,治水是关乎各部族存亡的头等大事,当时参与的民众达数十万众,别说舜帝的家产供应不了,假使依赖各部自行捐助,怕也是难以长久维持的吧?”

    王文娟也从旁启发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吃饭要是成了问题,这治水的数十万众如何调动?况且,是在大禹那个时候?”

    见兄嫂皆定定地望着自己,少嫆不由紧张得发懵,慌慌地眼神移向众兄姐求援。

    子献头一个会意,冲她一笑:“其实,哥哥想说的是大禹评田定产呐。”

    少嫆好不感激,本想悄悄退开,可好奇心还是战了上风:“子献哥哥,你说的评田定产是何意啊?”

    “这是大禹‘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的创举,他评田定产就是为了开征贡赋啊。《禹贡》中载,大禹将天下田地赋税分为九等,一等最高,九等最低。因顾虑到各部族间贫富有差,大禹没有武断地一刀切,而是先品评各部土质物产的优劣,以此来定夺交纳多少贡赋,他治水而平土,平土而定赋,浮水而输贡,并进而确立了以贡赋为大致内容的‘甸、侯、绥、要、荒’五服制。”

    (五服:五服一词最早在《尚书夏书禹贡》中出现,此时的“服”指的是地域划分的范围。古代王畿外围,方圆每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这五个区域,合称五服。大禹将区划与贡赋相结合,实际是把当时政权所在地设计成世界或宇宙的中心,是一种古朴的、理想化的行政制度,是原始的大一统政治理想的体现,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对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有积极作用。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霍姆斯所言“税收是文明的对价”,追溯远古,人类如何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答案一定与税收密不可分,《禹贡》的记载对此有所印证。“对价”原本是英美合同法中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一方为换取另一方做某事的承诺而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钱代价或得到该种承诺的承诺。即指当事人一方在获得某种利益时,必须给付对方相应的代价。在这里,顾名思义就是人类的文明是建立在税收的基础之上的,要实现文明必须要实施税收,二者是不可分离的,没有税收就没有文明。中国税收的起源,伴随着华夏文明的成长,可以说发端于大禹治水,另《孟子·滕文公上》说:“夏侯氏五十而贡”,也说明古代税收始自夏朝。)

    众人听了无不叹服。

    “大禹真是睿智博通啊,竟能琢磨出这法子来。”

    “原来治水之前尚须治税!此后粮草供应源源不断,可以放下心来应战水患了。”

    “《禹贡》果然博大精深,囊括万千,奠定了华夏九州五服的理政格局。”

    “是啊,这一篇读下来,不仅学到了地理、还有治理、更有道理。”

    子默起身,慢踱两步,仰首道:“说到评田定产,开征贡赋,大禹为何先评定冀州?因为冀州是舜帝所在,百姓教化,白壤肥沃,物产丰饶,赋税是第一等,乃天下贡赋源起之地。”

    (白壤:《禹贡》中“九州”之土壤有五色之分,即黑、白、红、青、黄五色,现代学者分析,此五色之分应不完全是根据实际地理观察的产物,大概是以颜色象征四方(五方)之传统,参考文献:《尹荣方:大禹治水祭仪真相》。)

    “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