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夸下海口“让孩子们回国吃圣诞晚餐”。在英勇顽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前,只打了两个回合,就狼狈逃窜至三八线以南,给这位“常胜将军”的垮台,敲响了丧钟。
美国第八军司令沃克也命丧黄泉。
接替第八军司令的李奇微仓促给他的夫人立了一份遗嘱,留下一张照片,就匆匆忙忙登上飞机,途经日本赶赴朝鲜上任。
李奇微是来朝鲜收拾残局的。他面对着“一支遭受损失,挨冻的军队,这时正在大举涌过鸭绿江的中共大军面前,由海陆两路退却”,“一支在拼命逃命的军队”。“弥漫着一种猜疑、忧惧、缺乏信心的气氛,你跑进一个战区,便可以立刻察觉出来”。从“整个部队脸上看出来,那儿缺乏了进取精神,有着意志消沉的模样”。整个部队“没有信心、勇气、决心、进取精神”。李奇微本人也对侵朝美军的“命运异常忧虑”。
由此可见,此时侵朝美军和李承晚军队,士气极为低落,正处于一种十分混乱沮丧的境地。敌人此时想利用三八线原有防御体系,进行防守,获得喘息,再图北进,当然也不排除在三八线停止军事行动,恢复南北朝鲜分治状态。
老太祖和北京的领导人,认为美国人首先越过三八线,三八线被麦克阿瑟破坏,不复存在。因此摈弃了在三八线停止进攻,进行谈判的可能,决定打过三八线,重占汉城。
这样在政治上更为主动。尽管我军已连续打了两个战役,部队急需休整、补充。马上发起新的战役,在军事上并不有利。但志愿军首长,坚决执行中央的指示,决心不给敌人喘息机会,决定于1951年除夕,对敌人三八线防御阵地,发起元旦攻势。
有关战役打不打,何时何地打,是战场最高统帅的事,作为一个军、师级指挥员,只有坚决服从命令,努力完成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不过当我军兵临三八线临津江畔时,张庆林认为去除政治因素该不该打,我军应立即发起新的攻势,突破三八线敌军防御。因为侵略者连续遭到两次打击,由鸭绿江仓皇南撤,内部矛盾增加,士气低落,指挥混乱,尚未组织起有效防御,而我军取得两次战役胜利,把敌人赶回三八线,人心振奋,士气旺盛,而且气候正值严冬,我军突破临津江时,很可能江面结冰。届时可能从冰上通过,为突破敌军阵地提供有利条件。
打过三八线,拿下汉城,战线南推。如果敌人被迫与我进行停战谈判,我军将处于有利地位,或者早日结束朝鲜战争。张庆林觉得,如果能再打两个大胜仗,朝鲜战争就胜利在望了。
12月22日,一一七师万余官兵进至临津江北岸麻田洞地区集结待命。
22日12时,志愿军总部首长发出进行第三次战役的命令。
12月27日20时30分,三十九军首长发出关于突破临津江的作战命令,决心以一一六师为第一梯队,担任突破,一一七师为第二梯队。
第一梯队突破敌人临津江防线后,第二梯队立即加入战斗,向雪马里、沙器幕、神岩里、湘水里、仙岩里穿插,割裂敌人防御体系,切断东豆川公路铁路,在东豆川、七峰山之间和三十八军达成战役合围,阻敌南逃。
一一七师主力置于湘水里东面地区,抗击由议政府北援之敌。一一五师为军预备队。
一一七师接到军部的作战命令后,张庆林师长、黄成德政委、胡主任和黄署副师长,一起对一一七师的作战任务进行了深刻分析研究,他们一致认为:
一、一一七师的作战任务十分艰巨。首先要涉水渡过约200米宽齐腰深的临津江,接着要突破雪马里至柑嶽山纵深约15公里山区的敌人纵深防御阵地,粉碎敌人层层阻击,天亮以前要前进30多公里,到达东豆川、湘水里地区堵击南逃之敌,抗击敌人北援,处于敌人两面夹击之中,会有一场恶战。只有如期完成穿插,才能割裂敌人防御体系,达成战役合围,歼灭合围之敌。
二、地形对我军不利。雪马里至神岩里为连绵山区,利于敌人层层设防,阻击我军前进。东豆川至湘水里为丘陵起伏地,便于敌机械化部队行动。我军无有利地形利用,对阻敌南逃北援不利。前进道路可望而一条等外公路可通行大部队,全师只能成一路纵队梯次前进,拉长了战斗队形,延缓了前进速度和全师展开的时间,使主力不能尽早投入战斗。但有一条公路,总比翻山越岭,在崎岖山路行动快得多。山区地形复杂,树木密布,便于穿插分队实施包围迂回,各个歼灭敌人。
三、正值隆冬季节,突破临津江阵地,首先必须渡过寒冷的临津江。如果涉水通过,全体指战员都必须在寒冷的江水中通过,经受冷冻的困扰,穿着湿透了的衣服,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中前进,对作战行动极为不利。但是如果进攻当天气温很低,江面结冰,反而便于部队履冰迅速通过,可提高突破成功率和进攻速度。
1949年突破天津城防时,架桥分队受阻,发现护城河水结了冰,突击队履冰而过,迅速登上城垣,完成突破,是老天爷帮了大忙。
张庆林希望这次突破三八线时,老天爷也帮忙。因为天寒地冻,在敌人空中和地面严密观察下,几千人要转入地下,完成进攻准备十分不易,给部队进入进攻出发地域隐蔽集结增加难度。
根据以上分析,一一七师师党委向全师指战员提出以下要求:
一、深入进行政治思想动员,发扬一一七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往无前的优良作风,勇于克服种种困难,坚决完成穿插任务,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再立新功。